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动态 >
吾乡吾土|冲表渡口 世界热消息
来源: 阳江日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27 00:42:10

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


【资料图】

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

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

开放性、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

已经成为趋势

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

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

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

开设“吾乡吾土”栏目

旨在挖掘、宣传、推介阳江乡土文化

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

本期,我们跟着笔者

走进冲表渡口

在树大根深的老榕树荫下

听一段老故事

冲表渡口

关分亮

漠阳大地河流众多,渡口星罗棋布,冲表渡口就是其中一个。

冲表渡口在当地村民口中又叫“端红渡”,位于城西街道冲表村东侧,是漠阳江西河的主要渡口。在西河大桥建成之前,埠场、平冈、白沙等地数十个自然村的村民都经此渡口乘船过河进城。

我出生在埠场那蓬村,小时候常跟爷爷经冲表渡口进城逛街,从我家出发,步行约半个小时便到冲表渡口,经渡口乘船过河后,还需步行2个多小时方可到达阳江城正街(南恩路)。

在我的印象中,当年的冲表渡口约有篮球场般大小,左右两边各盘据着一排老榕树,榕树傍水而生,向渡口左右两边伸展百多米,一片一片的,枝繁叶茂、郁郁葱葱。有的气根与树干连成一张巨网,紧贴着岸边的青砖瓦屋肆意生长;有的气根如桩柱般直立在激流中,坚定地支撑着伸向河中央的大树冠。渡口码头3米见宽,地面由青砖石块混合铺设,一级接一级的往河床斜铺而下,不管涨潮还是退潮,客船都能找到最佳泊位停靠,极大方便了农商老幼挪步登船。

渡口载客用船最初是木船,船夫要用竹杆撑渡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渡口改用了水泥轮船,载客量也翻了2倍。至90年代初,渡口增加了一艘铁壳轮船,船体可同时搭载5辆手扶拖拉机。我小时候最怕乘坐木船,木船轻小,在风浪中晃得特别厉害,最要命的是船舱经常进水,有时船还没撑到河中央,船舱积水已没过脚面。这时,船夫就会大呼乘客帮忙戽水。竹杆撑船速度也很慢,撑到对岸要大半个小时,所以每次下船登岸后,爷爷都会问我饿了没,他也不等我回答,直径到码头北边的“老何统”小卖部买大花饼或切酥饼给我吃。

不知为何,我每次下船后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望一眼冲表渡口。远远望去,渡口榕林与倒影浑然一体,“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”。成群小鸟和白鹭在树顶上翻飞翱翔,那景观,在我的记忆中美极了!谁曾想到,这一片榕林、这一望景观都被关山月大师写入画中,《乡土情》和《榕荫渔歌唱晚情》里的画面最能勾起我对“端红渡”的回忆。

2003年,雅白线建成通车,连接雅白线的漠阳江西河大桥飞架在渡口上游,距渡口不足千米。陆路交通便利了,冲表渡口也随之停运了。

不久前的一个春日,我再次来到了冲表渡口。让我惊讶的是,渡口虽已荒废多年,但并没有破坏性改变。老榕树还在,老码头还在,防护码头的老墙还在。老墙是一段青砖石头垒彻成的一米多高的挡土墙,直立在码头左边,沧桑而厚实,牢牢地阻挡住堤埂上的泥土倾泻下码头。

渡口今作古,榕荫春意浓。野绿在老墙上疯长,浮萍在浅水湾里荡漾,一丛丛榕树根在码头上畅快地舒展着筋骨,一束束气根丝在半空中悠悠地飘扬。淤泥上,小螃蟹和跳跳鱼在尽情地显摆着它们的无忧无虑,旁边那艘老船在懒洋洋地晒太阳……眼前这渡口啊,多像一位颐养天年的老人!

从老船夫林伯口中得知,政府正计划对渡口作保护性修复。我听罢,心头为之一振。也许不久将来,冲表渡口会成为美丽乡村中有文化、有故事、有乡愁的历史景观。那时,旧码头泊满了观光游船,老榕树上挂满了许愿绸符,还有一条濒水栈道在榕荫下蜿蜒……

那时,我会挑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,轻轻地走上栈道,静静地躲在榕荫下,发一个长长的呆。

“吾乡吾土”专栏征稿启事

本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“吾乡吾土”专栏,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,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。现诚邀社会各界乡土文化专家、学者和网络作者赐稿。

稿件要立足阳江乡土文化,内容可涵盖自然地理、风土人情、衣食住行、诗词楹联、历史文化、名人掌故等方面,以散文、随笔为主,一般不超过1200字,并适当配以图片、短视频。

稿件内容要求原创,主题健康,积极向上,不得抄袭、套改,谢绝一稿多投。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jrbwxwt@126.com,并注明“吾乡吾土稿件”。稿件一经采用,稿酬从优,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、工作单位、通讯地址、联系电话、身份证号、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