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近日,“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”事件持续发酵。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报称,当事学生比对后确认“异物”为鸭脖。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也表示,初步判定系鸭脖。
相关学校情况通报
多方澄清“鼠头”是鸭脖,但是事件并未就此平息,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质疑。众多网友坚持自己的“眼见为实”,认为“异物”是鼠头而不是鸭脖,甚至还演绎出了“指鼠为鸭”等新词。
鼠头还是鸭脖,本来一个简单的判断题,却成了一个罗生门。网友们为什么不相信这是鸭脖?究其原因,就在于对关键的疑问并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,公众心中的问号并未真正得到拉直。
网友关心的是,视频中很像老鼠“牙齿”的“白刺”是什么?胡须状的东西究竟是何物?判定是鸭脖的依据又是什么?好端端的鸭脖为何会被认为是“鼠头”?这些关键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解答,在这种情况下,一句干巴巴的“这是鸭脖”,只会让人更加不解和疑惑,众多网友就会宁愿相信直观的视频画面,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。
再加上此前该校就出现过“老鼠事件”,根据媒体报道,2021年,南昌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曝光过该校后厨进老鼠的问题,这就更加加剧了网友们的疑虑和不信任感。
当然,我们不能仅凭视频或图片就作出最终结论,因为有时“眼见不一定为实”,但是要让大家对鸭脖的判定心服口服,解开这个“鸭鼠谜团”,就必须要权威部门和机构提供更加具体和详尽的证据,例如公开食品检测报告、相关图片和视频等。只有展示了完整的调查过程,提供了充分的证据,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,做到公开公正透明,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。
民生无小事,食品安全重于天,“鸭鼠谜团”事件凸显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,同时也给相关主体提了一个醒,在视频时代,回应不仅要及时,更要有说服力,经得起推敲,让人信服,否则就会陷入“澄而未清”的尴尬和被动。(完)
(文章来源:中国新闻网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北京市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《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措施》)。7月7日,五部门联合召开发布会解读《措施》内容
白酒新国标实施一个月后,不少酒企也纷纷推出适应新国标的光瓶酒新品。7月7日,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各大商超时注意到,光瓶酒货架上的产品包装
7月8日,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业统计报告,2021年北京接待市民在京游人数1 26亿人次,较上年增长45 9%,较2019年
7月7日,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,国际期刊《细胞》子刊《细胞通讯》5日在线发表该院刘冰 王亚文教授团队在噬菌体抑菌领域的最
5月14日,郑州经开区第五大街一地铁口,一个核酸采样舱已布点就位,市民有序进行核酸采样。郑州经开区宣传部供图近日,河南省发布《河南省
X 关闭
X 关闭